喜报!我院学子石龙申获“贡献志愿力量 创造美好生活”主题征文活动二等奖
3月5日,由《中国志愿》杂志社、光明网共同举办的“贡献志愿力量·创造美好生活”主题征文活动评选结果正式揭晓,共有23件作品和两家单位获奖。我院学生行管23102班石龙申作品《爱与希望的接力:九年志愿服务的回响》,获得二等奖。
九年前,湘西的大山是我生活的全部世界。连绵的山峦环绕,仿佛将我与外界的繁华隔绝。那时的我,眼中的世界只有山间的绿树、田间的黄土和头顶那片狭窄的天空,外面的世界对我来说,遥远而又模糊。直到一群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,如同一束束温暖的光,照进了我平凡的生活。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,怀揣着青春的热情和无私的爱心,踏上这片土地,开启了支教之旅。他们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温暖、知识和希望,让我领悟到了支教和志愿服务两个词的深刻含义。
在那间简陋的教室里,志愿者哥哥姐姐们用丰富多彩的课程,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。他们教我们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,带着我们在数学的奇妙世界里探索,还会在课余时间给我们讲述大山之外的精彩故事。他们耐心地解答我们每一个幼稚的问题,从不厌烦。那些日子里,在他们的陪伴下,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,也第一次萌生出了走出大山的梦想。他们的付出不仅点亮了我求知的路,更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志愿服务的种子。
时光匆匆,九年转瞬即逝。如今,我已成为一名大学生,而那颗在心底种下的种子,早已生根发芽。当面对各种社团和活动的选择时,我的心中始终回荡着九年前那些志愿者的身影。于是,心中那团埋藏已久的火焰瞬间被点燃,我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学校的志愿服务队,决心将曾经收获的爱与温暖传递下去。渴望像当年的他们一样,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带去希望和力量。
2024年暑期,我作为湖南应用技术学院“筑梦同心”志愿服务队的成员,奔赴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。
我们在村里开展文化帮扶活动,当我看到那些和当年的我一样渴望知识、渴望关爱的眼神时,心中感慨万千,那一刻,我仿佛回到了九年前,同样的场景,不同的是,这次我站在了讲台上,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。我努力回忆着当年那些志愿者哥哥姐姐的教学方法,结合自己所学,为孩子们精心准备每一堂课,尽我所能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。
我主要负责书法教学,希望能通过手中的毛笔,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美好世界的窗户。课堂上,孩子们围坐在一起,好奇地看着我手中的毛笔,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。我从最基础的握笔姿势开始教起,他们认真地模仿着,小手虽然还有些笨拙,但那专注的神情让人动容。
那一刻,我仿佛看到了九年前的自己,也是在志愿者的引导下,第一次接触到那些新奇的事物。我耐心地纠正他们的握笔姿势,一笔一划地教他们如何起笔、运笔、收笔,看着孩子们逐渐掌握技巧,写出越来越漂亮的字,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在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,每一天都充满了惊喜和感动。我们一起在墨香中成长,一起感受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最让我难忘的,是文化帮扶的最后一天。那天,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离愁别绪。我把陪伴我多日的毛笔送给了他们,希望他们能继续在书法的世界里探索和成长。这时,一个小女孩走上前来,小心翼翼地递给我一支粘土制作的毛笔,说道:“老师,这是我们送给您的毛笔,谢谢您教我们书法,我们一定会好好练字的。”
那支粘土毛笔,虽然不能像真正的毛笔那样书写,但粘土被捏成了笔杆和笔头的形状,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极为用心。我能感受到,这支小小的粘土毛笔,承载着孩子们满满的心意和对我的感激之情。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,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。这个暑期,因为一支毛笔的传递,因为一个粘土作品的回赠,让墨香之中充满了温暖的情谊。
这段志愿服务经历,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。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给予,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与成长的陪伴。每一次看到孩子们因为我们的到来而露出开心的笑容,每一次听到村民们对我们的感谢与认可,我都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投身志愿服务的决心。志愿服务的影响力是深远而持久的。
九年前,志愿者们的到来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,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;九年后,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,为更多的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,让他们相信,只要努力,梦想并不遥远。九年前,我是志愿服务的受益者;九年后,我有幸成为传承者,这是一场爱的接力,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我们的到来可能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短暂插曲,但我希望能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,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,去影响更多的孩子,让他们相信,只要怀揣着梦想和爱,未来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,就像九年前那些支教的哥哥姐姐们影响了我一样。
志愿精神,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,它让爱与希望在人与人之间传递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愿继续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,让志愿精神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,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与希望,让这份爱与希望永远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