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约定到践行:“筑梦同心” 重返港中坪,青春赋能乡村
蝉鸣渐起,盛夏再至。当经济管理学院“筑梦同心”志愿服务队重整行囊,港中坪村的稻田已漾起新绿 —— 这是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,是去年那封感谢信里“常回家看看”的约定回响。7月6日,15名学子组成的实践团重返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,以“青春赋能基层,实践筑梦乡村”为主题,开启为期 7天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。
“哥哥姐姐们,你们什么时候再回来呀?”去年离别时,小柳宁稚嫩的笔迹仍留在队员备忘录里。2024年夏天,12名队员在港中坪村的13天里,刘妈家的热粥、田间共作的身影、夜幕下的乡野闲谈,都凝进了那封滚烫的感谢信。行囊中,给小柳宁的彩笔、给乡亲的科普手册,连同直播设备与非遗材料包,藏着对乡村需求的精准回应。
这份缘分早已融入团队基因。从2024年首驻时的教育帮扶、双抢助农,到今年升级为“科技+文化+产业”立体服务,团队依托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优势,构建起“调研-服务-长效”闭环实践体系。“去年是带着好奇走进乡村,今年是带着方案回来。”指导老师邹东菊的话道出深意。
十大行动正绘就乡村振兴青春图谱:“科技小院”里,宣讲队用趣味实验解读智慧农业,电商学子化身“文旅推荐官”,直播带网友“云体验”磨豆浆等传统技艺,让港中坪烟火气触达更广天地;留守儿童的“兴趣课堂+成长营”,在绘画、书法基础上新增演讲训练与漆扇、扎染等非遗体验,以心情晴雨表、情绪气球释放法等守护心灵成长;“助力双抢”中,队员跟着农技员学抛秧晒谷,金融组设计反诈情景模拟,还原刷单、虚假理财骗局,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机银行---这些源自去年实践反馈的优化,让服务愈发 “接地气”。
“三下乡不是一时之行,是长久之约。”从暑期集中服务到节日常态互动,“筑梦同心”正以一次次奔赴,让青春与乡土的联结更紧、更长。正如队长杨峻所言:“这不是短暂打卡,是把根扎进乡村土壤。去年带走感动,今年要留下更多‘带不走’的改变。
”风拂稻田,“科技小院” 旗帜再扬。去年未竟的故事、未圆的构想,将在这个夏天续写。带着更成熟的方案、更炽热的初心,我们与乡村共成长。
听,港中坪蝉鸣已奏响启程序曲;看,田埂上的脚印正候新的青春印记---筑梦同心,不说再见,只道重逢。